logo title
关于我们 标的介绍 拍卖公告 成功案例 业务知识 联系我们
  Simplified Chinese English site
Home 主 页
2024-12-26
我对党纪主题教育的四点感悟
 
  今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开展党纪学习教育的通知》,宣布自2024年4月至7月,在全党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其实,我校的党纪教育自4月14日至2025年1月7日止,跨度达近九个月。
  我认真参加了《2024年上海高校师生党员集中培训》的活动,颇有收获。共聆听了四场报告,在线上参加了四次组织生活会,有四点感悟。
一、唯有党的领导才能振兴中华
  4月14日上午,聆听了党委书记方守恩在《2024年上海高校师生党员集中培训》班上的动员报告。报告要求全校党员深刻认识党纪教育的意义,准确把握培训要求,高质量地完成党纪教育主题活动的任务,防范低级红、高级黑,把党纪教育主题活动走深走实不走样,永葆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
  动员报告后聆听了本次党纪教育主题活动的第一堂党课。主讲人是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分管日常工作副校(院)长谢春涛,报告主题是“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整个报告思路清晰,视野宽阔,语言生动,很接地气,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学习、深刻领悟二十大精神,有助于我们了解国家的发展进程和方向,更坚定了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的意愿。
  谢春涛回顾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断探索、接续奋斗的四个阶段的光辉历程,介绍了十八大以来我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和二十大做出的一系列战略谋划,阐释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这样才能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能。而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围绕国家战略需求,把政府、市场、社会有机结合起来,明确主攻方向和核心技术突破口,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科学统筹、集中力量、优化机制、协同攻关,保证和引导产业之间、部门之间的平衡协调发展。
  十八大以来的非凡成就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取得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实现使命和任务的行动指南,我们一定在学习贯彻中认真领会其中的道理、学理、哲理,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把党的创新理论贯彻落实到自己的言行中。
  在2023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高校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与新质生产力有直接的关系。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策源地、创新人才会集地和创新成果集聚地,在孕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方面责任重大。高校应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撑。
  二十大报告特别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新质生产力之新,也蕴含着劳动者的劳动情怀之新、核心素养之新、职业精神之新。
  人才是新质生产力中最关键的因素。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必须培养造就一批又一批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队伍。高校在为科技创新提供创新人才队伍支撑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常学常新
  11月19日下午,我聆听了中央宣讲团成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校长(副院长)谢春涛作的宣讲报告,报告的主题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会议,召开至今已有五个多月。在9月10日第40个教师的当天,我们支部举行了学习党的二十大三中全会精神交流会,聆听了谢春涛校长的报告后,我进一步加深理解了三中全会精神。
  报告会上,谢春涛校长介绍了全会的基本情况,深入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对经济体制改革、民主和法治领域改革、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民生和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等重大举措作了系统宣讲和阐释。
  谢春涛校长在宣讲中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重大问题,是全会精神的“纲”,必须深入学习、深刻领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抓好改革落实应当有系统的思维、配套的举措、持续的行动,以钉钉子精神抓好各项改革任务的落实。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领导、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科学总结历史经验,深刻把握改革规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创造性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明确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怎样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等重大问题,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为丰富、最为生动、最富创意的组成部分。深入学习贯彻好这些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对于统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思想和行动,以更加奋发有为精神状态推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三、坚持传承和创新
  12月19日下午,我聆听了同济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机关党委书记冯身洪所作的《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百年名校的传承与创新,为教育强国建设做出更大贡献》报告,受益匪浅。
  二十大三中全会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使命、新要求。冯身洪老师围绕高等教育如何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等问题,结合百年名校的同济实际对新使命、新要求作了详尽解读。
  听了报告,我了解了校党委“要把人工智能赋能发展作为学校改革发展的全面战略和优先战略,推动学科转型和升级、推动形成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打造面向数字经济和未来产业的课程体系、构建全新的课程知识图谱等目标。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不仅将推动产业变革、重塑经济格局,还将推动社会发展的深远变革,包括教育形态和学校形态的变革。高校具备孕育和发展人工智能的条件,更要有使用人工智能赋能改革发展的决心。
  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结合部,要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目标,认真落实教育综合问题、科研体制、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等进行改革。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
四、为教育强国建设挺膺担当
  12月24日下午,我聆听了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所作的《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挺膺担当,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报告。
  报告解读了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并强调:建成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必须朝着既定目标扎实迈进。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在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背景下,需要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推动教育强国建设行稳致远。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有着基础性、战略性地位和作用。同时,教育是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参与和投入。我虽然已经退休,但作为一名党员教师必须终身学习,仍然应该承担关心下一代的责任,把立德树人落实到实处,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为国家培养出既具备扎实基础又富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贡献自己微薄之力。
                                       孙金花
                                      2024.12.26
 
 
版权所有 © 2004 -- 2016 上海海同拍卖有限公司
Powered by IDEABODY.
沪ICP备05062593号
友情链接:数据服务上海植物租赁办公室绿化网气体放电灯